江西这个三地“交界村”出山有路啦_环球时讯
▲一条崭新的水泥路让芦岭村走出大山。摄影|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洪怀峰
江西新闻客户端讯(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洪怀峰)樟树市店下镇芦岭村地处大山深处,与新干县桃溪乡、丰城市石江乡接壤,是典型的三地交界村,是店下镇乃至樟树市与周边县市交流的一个重要节点。长期以来,三地村民日常交流、山货交易,只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可走。芦岭村山好水好空气好,盛产竹笋、葛根、茶叶、山茶油等,苦于没有一条连通三地的大路,不仅山货出村不易,独特的旅游资源也得不到开发利用,近千村民守着绿水青山过苦日子。为破解山区群众出行难题,店下镇通过争资立项等举措,经过90天的紧张施工,于今年2月底打通了芦岭村的出山路,惠及樟树、丰城、新干三地山区4000余户村民。
▲修路场景。摄影|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洪怀峰
【资料图】
烦心:守着绿水青山过苦日子
“看见屋,走到哭;望见山,脚走酸。”芦岭村村民黄红新告诉记者,村里与新干县、丰城市连通的山路宽不到1米,长不到2公里,路的尽头分成两个岔路口,一端通往新干县桃溪乡,另一端连着丰城市石江乡。由于地理位置接近,三地村民世代通婚,但是走一趟亲戚,来回要3个小时。
除了出行不便,受交通不便的影响,村里2000亩竹林产出来的冬笋和春笋,因运输困难,销售不畅。到当地知名风景区玉华山旅游的客人,也很少进村消费。
“周边的村子利用玉华山风景区资源,办农庄,卖山货,日子越过越红火,我们村却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村民陈国兰告诉记者,他们都盼村里能修通一条出山的水泥路。
▲前往玉华山景区的游客行走在新修的水泥路。摄影|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洪怀峰
齐心:干群合力90天打通出山路
“路不通,干什么都不成,一定要想方设法打通村里的出山路。”芦岭村群众的“心上事”成了店下镇党委政府“上心事”。
不过,修路并非易事。修路的钱从哪里来、审批立项的手续怎么办、修路占用村民的林地、山地怎么算等一个个问题,都是修路的必答题。
为此,店下镇多次组织土管和规划部门,联合镇人大代表、村干部、村民代表等,实地上山勘测、调研,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并聘请专业公司规划设计、编制预算。同时,店下镇政府还积极与樟树市林业、发改委等部门沟通,安排专人办理修路项目立项、林地属性调整等手续,依法依规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
“经过反复调研与商议,大家一致同意,将原有山路进行降坡、拉直,拓宽并硬化至4米。经测算,此次修路需要100万元左右。”店下镇镇长杨世凡向记者介绍,由于芦岭村有移民人口,店下镇移民办和芦岭村民委员会通过争资立项,向樟树市水利局申请到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资金91.53万元,不足部分通过村民筹工筹劳方式解决。
去年12月,修路的喜讯传到芦岭村,村民不仅踊跃出工出力,还纷纷无偿让出自家的山地,主动砍掉自家山上影响修路的毛竹、树木。
干群齐心,其利断金。经过90天的紧张施工,今年2月底,一条崭新的水泥路终于建成通车了。
开心:一条路盘活一个村
“要致富,先修路。”村民黄红新对此有着深切的体会,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一天卖两车竹子,要请32名工人,每人一天的工钱需要150元,仅人工费就要4800元。两车竹子可以卖7000元,一半以上的钱要付人工费。现在有路了,货车可以直接开进村,只要请12名工人,省下不少人工费。
“现在卖竹子可以赚到更多的钱。”黄红新开心地告诉记者,他们一家人还经常开着小车到隔壁的新干县走亲戚,以前要绕行10多公里,来回一趟要2个多小时,现在来回50分钟就足够了。
路通后,从村里经过进玉华山景区游玩的客人越来越多,村民陈国兰见状,开起了农家乐,兼卖山货。“今年‘五一’期间,农家乐营业收入有2万元,纯利润4000元。”陈国兰说。
一路通,百业兴。去年底,店下镇政府与一家知名文旅企业共同开发打造的一个民宿项目也将在5月20日开业,通过务工、盘活老屋资源、林地流转以及辐射带动作用,芦岭村村民的口袋将越来越鼓。
“下一步,我们要在进一步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同时对芦岭村等村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进行有序开发,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玩。”杨世凡表示,要以修通出山路为契机,充分利用芦岭村的生态与区位优势,让绿水青山变成群众的幸福靠山。
编辑:周蓓
复审:查婧雨
审签:邱虎